一直以來,旅行似乎是千禧一代的價值觀中重要的組成部分,譬如大家熟知的“世界那么大,我要去看看”,不僅在中國年輕人中容易引發普遍共鳴,也是美國千禧一代某種意義上對于生活和工作的真實心態。
但,這樣的灑脫某些時候也會招致批評。在美國,知名投資人、企業家約翰·拉普頓在今年的《企業家》雜志上撰文稱,千禧一代的未來看起來有些“黯淡”,他們的做法會讓自己距離百萬富翁的夢想越來越遠;《紐約時報》的暢銷作家和演說家Grant Cardone則向他們給出更為直白的建議:跟著錢走,讓錢促使他們控制自己的收入并學會發現生活中的商機。
從這個角度看來,曾被貼上“熱愛旅行”標簽的千禧一代,如今似乎陷入了一種矛盾的兩難困境中:他們越是遵循“停下來看看風景”這樣符合傳統價值觀的生活態度,卻越容易被指責為“萎靡不振”;而他們越是努力地找出面對現實問題、持久忍耐的方法,卻越容易被稱為“重視權利”(entitled)的一代。對于旅行價值的重視,并不會有助于減輕千禧一代的困境,反而會招來更多認為他們“不滿”甚至“逃避”現狀的議論。
那么,造成這種局面的原因究竟是什么呢? 千禧一代對于旅行的熱愛究竟象征其玩世不恭的價值取向,抑或是實用靈活的生活態度?也許,這要更多從千禧一代的想法去看待問題,也需要觀察旅游行業對于新趨勢的反應。
外出旅行=逃避?
擅長人力資源領域的作者Sarah Landrum曾在《福布斯》撰文分析,大多數價值觀層面的理解誕生于相通的生活經驗。具體來說,由于社會條件、網絡發達等原因,千禧一代從小就能接觸、了解世界上更多的文化與生活方式,這樣的成長經歷也許并不一定讓他們變得更加寬容或理性,但一定會讓他們有一種與其父輩截然不同的思考方式和價值判斷。因此,套用上一代人的思維邏輯去分析下一代人的行為模式,并非總能得出恰當的結論。
《紐約時報》的暢銷作家Grant Cardone曾做出這樣的推斷,千禧一代熱愛旅行,“吃著泡面從一間青年旅館換到另一間”,是因為他們對生活“毫無目標”。但Sarah Landrum對此提出不同意見。她指出,并非所有年輕人都只因為在家里無所事事才選擇出門旅行,而是旅行這件事本身就是一種“目的”,是千禧一代們選擇投身的人生目標之一。當然,這并不意味著他們會始終保持著這樣的狀態或理想,但在當下,對于很多出游的千禧一代而言,旅行并非為了逃避生活,而就是生活本身。
商旅休閑化(Bleisure)趨勢
有些千禧一代專門騰出一段時間安排旅行計劃,而另一些年輕人,則選擇了利用工作出差的機會給自己見縫插針地放個假,由此誕生了一個旅游相關的新名詞:Bleisure。它是“business”(商務)和“leisure”(休閑)兩個名詞的復合詞,可以翻譯為“公差私假”或“商旅休閑化”,指的是越來越多的年輕商旅人士,樂于在因公出差的日程前后,利用周末或個人休假時間疊加一段私人休閑旅游,既能勞逸結合,也可順便節省部分出游的費用。
在大多數人看來,頻繁的商旅出差往往意味著疲憊地奔波在路上,但隨著商旅人士越來越年輕化,這樣的現狀也許會因此改變。根據繽客網的商業調查顯示,30%的商務旅行者樂于接受一份有著更多出差機會的工作,哪怕這份工作的報酬更低。
這樣的結果與日漸興盛的“Bleisure”旅行相關。據大通萬豪信用卡今年發布的調查顯示,78%的千禧一代有意在商務旅行中安排一些個人休閑旅游,其中,有60%參與調查的人認為,短時間的休閑旅游可以讓他們放松精神,跳脫出緊張的工作日程之外,靜心思考,同時也有利于促進工作。而在50~70歲之間的人中,只有49%的人有這樣的想法。
旅游行業已經注意到這樣的趨勢,并推出相應的服務和措施,在中國,這樣的變化也已出現,例如界面新聞曾報道過的哈爾濱松北香格里拉酒店。與此同時,許多有著年輕員工的企業,也開始頒布更為靈活的政策,最新的調查結果表明,57%的公司會針對20~30歲之間的員工推出特別福利,在商旅出差前后給予一定的私人假期。
人工智能旅行服務公司Mezi前不久的研究顯示,74%的商務常旅客希望他們的差旅預算中,可以包括針對個人活動和娛樂的預算。公司創始人兼首席執行官Swapnil Shinde說,“增加少量的個人預算,鼓勵員工在商旅途中參加一次健身課程,或是體驗當地的特色美食,將為商旅工作本身帶來很大的不同。”
從這點看來,無論遭受批評與否,千禧一代對于旅行的熱愛,都已作為一種實用的生活方式對現實產生著長遠的影響,并且,這樣的改變仍將繼續。
- 上一篇:出國旅行不得不知的最新簽證政策調整
- 下一篇:文章還沒寫出來呢